導讀:文物在展出時,都有很大的條件限制,對四周的環境溫度、適度、二氧化碳、微生物等都有所要求。在之前,一般都需要人工進行檢測,但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和市場需求,傳感器已成為文物保護中常用的一種監測儀器。
某文物展柜中的溫濕度控制器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5354家,比上年增加218家。在面積上,全國博物館場館建筑總面積超過2600萬平方米,館均約500平方米,展廳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全國博物館藏品總量4000余萬件。這意味著對傳感器等監測儀器儀表的巨大需求。
一般來說,文物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溫度、濕度以及微生物等變化,都可能會引起文物的損壞。因此,必須對文物所處的環境進行監測。以書畫為例,濕度過高易使書畫紙張滋生細菌,霉菌,使它老化;濕度過低紙張就會變脆。所以,通常,為保護文物的濕度控制在45%到55%。而且,一般都會加裝溫控除濕系統,以實現對文物保存微環境實施有效的調控。
2008年,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立了國內首個“博物館無線環境傳感器監測系統”。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立無線溫濕度監測系統,采用內置有溫濕度傳感器的高精度溫濕度記錄儀,來對展廳、庫房及部分展柜溫濕度的實時連續監測。
無線監測終端能感知區域對象的光照強度、紫外線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周圍溫度濕度乃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等,一旦產生突發情況,工作人員也可快速找出發生異常的具體位置,在短時間采取相應補救措施。
文物展柜恒溫恒濕機顯示屏
雖然無線監測終端對于文物保護工作有了很大的促進的作用,但傳感器無線監測系統還存在著三個問題。
一是環境傳感器的分辨率和精度有待提高,有機揮發物(TVOC)傳感器、污染氣體傳感器、顆粒物傳感器等,均存在分辨率不高、精度不夠的問題;
二是環境傳感器設計欠合理,用戶體驗不佳,存在著不帶顯示屏、電池更換不便利、數據易丟失、軟件配套功能等問題;
三是微環境控制難度大,加裝小型恒濕設備、放置調濕板、調濕劑等濕度緩沖材料和氣體吸附材料等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面對無線監測終端存在的問題,相關企業需要不斷提升傳感器和儀器儀表的性能,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得到用戶的信賴和認可。在技術上實現突破,在服務上滿足用戶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